4月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仍在下滑。昨日(5月23日),国务院常务会罕见地在季度中旬分析经济形势,并提出“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”、“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”。
会议指出,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,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,但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,出现一些新的变化。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,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
会议在投资和消费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,重申要启动一批事关全局、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。
对于各方关注的楼市调控是否会放松的问题,会议明确提出“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”。
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“稳增长”并不意味着楼市调控放松,期望“松绑”只是一厢情愿。
重申启动一批重大项目
“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”,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再次提到这一点。上一次是上周末温家宝总理在对六省经济形势调研时提出的,并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反应。
稳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,就是扩内需。会议提出,要着力扩大内需,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期在江苏调研时也指出,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,最大的潜力在内需。
在昨日会议的具体部署中,投资和消费均有亮点。
消费方面,要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,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,加快普及光纤入户,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。
此前温总理在湖北调研时还曾表示,要扩大建材下乡试点范围。
商务部研究院国内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萍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国家推出363亿元财政补贴,表明节能环保产品仍将是刺激消费的重点产品。
投资方面,会议重申了温总理在湖北调研时的讲话,要启动一批事关全局、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。这已充分表明国家下一步促投资的决心,以铁路、西部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一系列投资项目的审批和资金落地,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值得期待。
房地产调控无松绑信号
今年前4月,宏观经济数据不景气,持续了16个月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度被认为会“松绑”,房地产也将成为拉动经济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前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、新开工面积增速等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,这被认为可能影响今后的市场供应。
但是,昨日会议再次强调,“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”。这也预示着,调控并不会放松。细心的人还会发现,在昨日会议对经济政策的表述中,房地产调控政策列在末位。
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“稳增长”并不意味着楼市调控放松,期望“松绑”只是一厢情愿。链家地产也认为,上述表态表明,限购、限贷政策在短期内不会退出。
不过,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近日表示,房地产领域仍有微调空间,对于刚性和改善型需求,以及中小户型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投资,商业银行可给予信贷支持。
本月初,扬州出台政策,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给予现金 “奖励”,目前看来已“闯关”成功。
“三驾马车”协调发展 投资再挑稳增长大梁
让消费挑起稳增长第一重任的声音日渐弱了下来。近期高层频频吹风,多次明确要在投资和出口领域加一把力。这意味着,在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第一要务之下,投资再次被放到重要位置,“三驾马车”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。
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会议强调,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。会议要求,着力扩大内需,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,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;推进“十二五”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,启动重大项目和梳理在建续建项目;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,促进外贸稳定增长。
此外,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江苏考察时也强调,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,最大的潜力在内需。要进一步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,促进投资、消费、出口协调拉动,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。
分析人士指出,与去年底今年初时强调依托消费来稳增长不同的是,现在越来越多的表述是,要促进“三驾马车”的协调拉动,投资与出口亦不可偏废。
数据显示,今年前4个月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有了明显下滑。特别是,增速整体较平稳的消费,前4个月的实际增速也大幅下滑,仅为10.9%。很明显,年初时被寄予厚望的消费未能挑起稳增长的大梁,这也让投资被重新审视起来。
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罗云毅分析,从长期角度看,要想实现消费的高增长,必须有经济和收入的高增长;要想有收入的高增长,就必须有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;而要想有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,就必须以技术进步和相对较多的资源投入为基础。简言之,“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”的内涵是,在消费高增长的同时,投资也需要稳定增长。
也正是这样,近期政策导向中“稳投资”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。“稳投资”政策也成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会议指出,推进“十二五”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,启动一批事关全局、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,已确定的铁路、节能环保、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、教育卫生、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,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;认真梳理在建续建项目,切实解决存在问题,防止出现“半拉子”工程;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、市政、能源、电信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建设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与此前谈到投资必提“铁公基”不同的是,当前鼓励投资领域更着重与民生、经济可持续发展、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内容。
“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,包括房地产投资和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。”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,经济增长持续较快回落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,因此当务之急要稳增长,通过稳住投资和需求下降的态势来阻止经济增速持续回落。(上海证券报)
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看宏观调控新动向
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,引发了各界对宏观政策走向的高度关注。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。这透露出宏观调控哪些新动向?
“宏观调控的大方向没有改变,但针对近期经济增速持续明显回落的问题,将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与频度,积极扩大内需,稳住经济增速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指出。
如今的中国经济不追求高速度,但仍然需要比较稳定的增速,以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、壮大国力。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.1%,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.8个百分点;4月份中国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增速继续放缓,月度经济的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回落到9.3%,比上月又回落了2.6个百分点。
“这一两周以来,美国和欧盟经济都出现了新问题,中国出口还会持续回落,这会对整个宏观经济尤其是人们的预期带来较大影响。”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说。
种种迹象表明,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仍在延续。从目前的增速看,仍然在年初7.5%的预期目标区间内,经济运行总体平稳,但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。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巨大惯性,以及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,尽早为中国经济“筑底”非常必要。
在各界最为关注的货币政策方面,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指出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的同时,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,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,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。
“货币政策现在很关键,增速的回升、需求的稳定,与货币政策力度的把握有密切关系。去年以来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持续收紧的滞后效应还在显现,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,解决这种紧缩效应继续释放的问题。”张立群强调。
4月份的金融数据低于市场预期,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.8%,比上月回落了0.6个百分点;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18亿元,同比少增612亿元。
“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,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不够,形势不容乐观。在物价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货币政策要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。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。
中国人民银行12日已经宣布,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透露出当前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新动向。
在扩大内需方面,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方面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,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;另一方面又部署推进“十二五”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,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、市政、能源、电信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建设。
“扩大内需、稳定增长,长远看要靠消费,眼前看离不开稳住投资。”张立群指出,扩大消费是中国经济调结构、转方式的长远之举,既要靠政策刺激,更要靠深化改革;在当前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的情况下,要对列入“十二五”规划的重点项目,特别是改善民生、扶持西部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,要加大实施力度,使一度过快下滑的政府投资恢复到常态,同时还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,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。
近期,铁道部、卫生部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细则。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透露,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开展工作,近期还将陆续制定出台一批实施细则。
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,但出口解决了大量的就业,仍然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体现,不能轻言放弃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,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,促进外贸稳定增长。
李健指出,国家强调保持出口政策的稳定性,有利于引导出口企业增强信心,积极开拓市场,出口仍然可以有所作为。国际金融危机刚爆发时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出口信贷、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政策,起到了积极作用,后来部分政策退出了,继续这些政策将帮助企业增强信心、稳住经营。
“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处于预期目标区间,不必恐慌,但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。相信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后,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、完成年初预期目标。”张立群说。(新华网)
三大政策利好昭示铁路投资加速
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,推进“十二五 ”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,梳理在建续建项目,鼓励民间投资。在这三项工作部署中,铁路均将被置于突出位置。在政策推动下,铁路建设的资金瓶颈有望得到缓解。
目前,稳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关键词。在拉动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中,由于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,出口增速放缓不可避免,投资和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今年以来,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出现下滑,铁路投资俨然成为投资领域的“风向标”。数据显示,在经历2011年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后,铁路行业投资趋于稳定。今年前4个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22.82亿元、176.5亿元、297.07亿元和299.58亿元,呈现逐月回升的势头。
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已确定的铁路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。这将进一步推动铁路投资。铁道部披露的信息显示,截至去年底,铁道部获得的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过2万亿元。政策推动将有助于通过金融手段化解铁路建设资金困局。
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切实解决存在问题,防止出现“半拉子”工程。去年底,国内在建铁路多数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。今年初,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度陷入谷底,加剧了市场悲观预期。不过,随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信号不断闪现,目前铁路建设的复工率已达80%。
此外,放松对地方铁路控股权是今年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。铁道部负债水平近年不断上升,2005年负债率为37.53%,2010年升至57.44%,2011年达60.63%,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将有助于改善铁道部的负债状况。
近期全国铁路营业线货物运价进行了调整,货运运价上调约10%。业内人士表示,铁路运价提升将改善铁道部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盈利能力,为既有线路资产证券化以及新线路吸引外部投资带来更大空间。(中国证券报)